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6
勤于思而敏于行,
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读书的态度和类型应当是多元化的,
并不局限于本职工作的领域。
今日点滴的积累,焉知不能在将来聚沙成塔。
“开卷有益”是国富的文化传统,
每一期都会有许多同事通过书评的形式分享好书。
读书使你我辽阔与丰厚,愿读书与我们长久为伴,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11
December
2020
分享书籍: 《 城市的胜利 》
[美] 爱德华·格莱泽 著
内容简介: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
作者简介: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
书评作者 | 拾光者
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开篇便指出,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
开罗以埃及总面积的0.5%创造了整个国家一半以上的GDP,中国胡焕庸线以东以4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95%的GDP,美国东西海岸城市群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GDP。
各国的人口在大城市高度集聚: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的13.1%,法国巴黎达到15.9%,首尔20%,维也纳占奥地利总人口20%。
城市汇集并放大了人类的力量。尽管现代城市拥堵的交通、较高的犯罪率、噪声污染、高昂的房价让人诟病,但城市化是带动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城市为文化传播、思想创新提供了人才的集聚,也是提高人口幸福指数的场所。可以说,人类迄今为止取得所有的成绩,都属于城市的胜利。
Photo by erol on Unsplash
城市是人的聚合地。2500年前的古代雅典依靠葡萄酒、橄榄油等贸易发展起来,并汇集了诸多重要的思想家。第一代雅典学者教育了他们的学生,如伯利克里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培养出柏拉图,后者又培养出了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时期东方的香料和思想文化通过港口城市威尼斯传入西方。城市商贸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思想的碰撞,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米兰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日本于1853年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从被侵略者转变成了侵略者,战胜了中国、俄国、朝鲜。其取得的胜利在于其超强的学习能力。
而当时对外开放的唯一门户长崎扮演了重要角色。船舶技术、西药、望远镜、地球仪等等先进技术均是从长崎传播到了整个日本。
Photo by Joshua Stannard on Unsplash
尽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通讯更加便捷,但大量研究证明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孤独地工作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思想碰撞。长时间面对面交流可以让彼此确认对对方的理解是正确的,眼神交流,嗅觉的提示,握手的感觉等等,这都是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
不管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还是当今的互联网发展,都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全球不断增加的差旅费用便是一个佐证。即便是硅谷的天才工程师,依然需要硅谷本身的存在。城市依然是重要的思想汇聚地。
城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在城市人口超过50%的国家,有30%的人口认为他们非常幸福,有17%的人口认为他们不是很幸福或者一点也不幸福。在农村人口超过50%的国家,有25%的人口认为他们非常幸福,有22%的人口认为他们不幸福。
大规模的剧院、图书馆,只能修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伦敦拥有大量的观众,使得老维克剧院承担得起高昂的创作固定成本。
Photo by Sawyer Bengtson on Unsplash
同时,城市的专业分工也使人们享用得到专业的美食,便捷的公交系统。奢侈品的消费,让大城市的富裕阶层更加浪漫地生活,他们追求高昂的价格来体现自己的物质实力。
同时,城市也是大型的婚恋场所。城市能给人带来更高的收入,同时也带来更高的生活成本。在计算实际工资时,尽管纽约的实际工资较低,但每年仍有大量的人奔向纽约。人们愿意为了在城市中居住,付出高昂的成本,这表明大城市的舒适性更有价值。
城市比乡村更环保。不少环保主义者鼓吹田园乡村生活,认为城市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只要算一笔账便知道,城市比乡村环境友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美国家庭40%的碳排放来自住宅和汽车。大城市意味着更少的驾车出行,更小的需要制冷制热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不到1/3的纽约人开车上下班,而全美有86%的人开车上下班。
在美国所有的城市中,纽约的人均耗油量是最低的。公共交通也存在规模效应问题。纽约每人次出行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9磅,而每次驾车出行的平均排放量为9磅。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柏拉图曾说过: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它的规模有多小,其实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则是富人的城市。
在美国,城市的贫困率为17.7%,而郊区仅为9.8%。看起来城市是贫富差距的源泉。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没有制造贫困,而是吸引了贫困人口。
城市是贫困人口跳跃为中产阶级最有希望的地方,远比农村高效。只有在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可以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先进的医疗。并且城市贫困的重大悖论是,如果某个城市通过完善公立学校或公共交通的方式改善了现有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那么它会吸引新的更多的贫困人口。
评价一个城市对待穷人的态度,不应该以贫富差距为标准,而应该以其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做出的努力为标准。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担心那些没有贫困人口的城市,而不是要为这些存在郊区贫民的城市担心。
Photo by Jordan Opel on Unsplash
过度的人口聚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人口密度过大不但可以传播思想,也可以传播疾病、导致交通污染、带来犯罪。但这些并非不可以解决,需要一个具有科学决策能力的、行动能力强的政府。
城市发展早期疾病的传播是通过污染的水源,城市必须提供清洁的饮用水以确保城市人口的健康。19世纪和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对城市发展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供清洁饮用水,同时合理处理人类的垃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必须学习,否则城市会变成细菌培养皿,以及难以忍受的垃圾场。刚果的政治腐败和高度集权使得首都金沙萨快速扩张(独裁统治国家的首都要比民主统治的国家的首都平均大30%。),但没有科学的政府加以管理。
1/3的金沙萨儿童受到了疟疾的感染,1095年一次调查发现5%的金沙萨居民感染了HIV病毒。尽管如此,首都金沙萨的健康水平依然好于刚果的农村地区。刚果国营的供水机构无法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有30%的城市人口不得不跋涉30分钟以上去寻找干净的饮用水。
与之对比,1830年霍乱在西方城市中肆虐,医学家约翰·斯诺找到了霍乱的发源地——一口受粪坑污染的水井。在阻断了细菌来源之后,伦敦的霍乱受到了遏制。
Photo by bill wegener on Unsplash
交通拥堵问题同样困扰着城市。拥堵的交通大大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对公共交通——如地铁——还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拥堵不仅使人们出行不方便,也使得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为人们提供聚集地的——得到削弱。每个人驾车只考虑了自己的成本和利益,而不会考虑给城市带来负的外部性。
并且道路拥堵的基本法则指出,每新修一条道路或每一座新的桥梁投入使用后,都会吸引更多的交通流量。经济学家吉乐·杜兰顿和马休·特纳已经发现,随着新建公路的增加,汽车的行驶里程会呈现出一对一的增长。
人们对免费的需求永远无法满足。经济学家研究出唯一的方法便是提高收费,高峰期收更高的费用。新加坡是城市交通成功的典范。其通过精密的电子系统,消灭了城市拥堵。
Photo by Iwona Castiello d'Antonio on Unsplash
犯罪给城市人口带来的恐惧,切断了彼此的联系,削弱了城市的优势。
城市中高犯罪率一个原因是城市吸引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带来了贫困的社会问题;城市受害者的密集度高。犯罪具有相对较强的“规模优势”,城市地区一次犯罪活动带来的经济回报要比城市以外的的确高出20%左右。
尽管犯罪率因为教育、理性、文明等等发展有所减少,但仍与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关。
惩罚力度的加大会减少犯罪,警察规模增加带来的逮捕率上升也会减少犯罪,并且警察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社会治安,也有助于暴力犯罪的减少。
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发展有不同的因素。农业文明时期,拥有大冲击平原靠水源的地区会发展成村落形成城市,如果我国黄河沿岸的古代城市。
重要的交通枢纽也会成就城市,比如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扬州。还没有铁路发展的工业革命初期,如纽约和休斯敦依靠港口而崛起。
随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束缚的减弱,城市的发展不再依靠自然因素的限制,城市的人为治理因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Photo by erol on Unsplash
教育使东京成为比肩西方的国际大都市。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非常重视教育。1960年日本的人均收入低于阿根廷或智利,大约相当于法国人均收入的一半。
但日本男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平均为7年,大大高于法国、荷兰和西班牙。决定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拥有学士学位的成人人口所占比例每提高10%,某地区1980-2000年间的收入增长速度就相应地提高6%。腐败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减少。
新加坡依靠精明的政府领导,取得了城市的胜利,其优质的生活质量吸引了大量移民。新加坡为城市提供清洁用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修建了高层建筑且彼此联通,提高交通收费解决了拥堵问题,李光耀维护司法独立,高薪养廉,结合优质的港口资源,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家提供了非常优质的软硬基础设施。
Photo by Julien de Salaberry on Unsplash
米兰曾经是工业时代的巨人城市。18世纪时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优质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了一系列数学、工程大师,培养了倍耐力等企业家。
全球化在20世纪70年代造成了冲击,但米兰凭借人力资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峥嵘。如今的米兰因为优秀设计师的聚集,成为了全球的时尚之都,艺术时尚和消费重振了米兰。
城市代表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诞生地。尽管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但通过有序的政府治理,城市依然是带领我们走向更加文明的唯一推动力,因为思想的碰撞不可替代。
我们可能偶尔会向往梭罗眼中瓦尔登湖的安静的田园生活,但不可否认,城市依然是我们生活质量最高,最有乐趣,最能找到人生意义的地点。
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取得经济和科技发展,我们对未来诞生更多形形色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充满期待。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官网刊载内容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未经版权方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